北京古都,粮食是立国之本;元代漕运,坝河乃立都之魂。
我们不生产粮食,只是粮食的搬运工。如果我们穿越回到漕运兴盛的元朝,会看见什么样的场面? 据《元史·王思诚传》记载,当年开坝河,“设坝夫户八干三百七十有七,车户五千七十,出车三百九十辆;船户九百五十,出船一百九十艘。”
坝夫也叫扛夫,就是装卸工。装满粮食的漕船从南方通过大运河到通州以后,如果继续要走水路的话,必须逆流而上。
所以,元朝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修建了7座滚水坝,分别是千斯坝、长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民间俗称“阜通七坝”。
每过一个坝就要翻一次粮,坝的这头挖一个大坑,把这个船停在这,马车来接漕船上的粮食,粮船上的所有粮食都得用人工背过去,用马车运到那个水潭。
粮食一走十里就要翻一回坝,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每个坝以坝蓄水来保证行船的必要水深,节制和调控水量以平稳行船,以击鼓传花的方式把粮食一个坝一个坝地接力运送到积水潭。
据史书记载,坝河“岁漕米百万,全凭船夫力”。为了保证漕粮运输安全,朝廷还在坝河设置新运粮提举司,官职为正五品。如此一来,滚水坝不仅起挡水作用,还成了装卸搬运漕粮的码头。船只、船户、扛运粮食的扛夫、监督管理漕运的官员等,当时的郑村坝就是人流熙攘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