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确立今天北京中轴,朝阳坝河千年漕运水陆要冲。坝河其实原来有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叫阜通河。阜通本有货物丰富、渠道畅通之意。但是老百姓瞧着阜通河上的7座大坝,索性就把它叫成了坝河。
坝河于元朝大举开凿,由郭守敬亲自设计。到了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了金水河,把玉泉山的水分了一半过去。漕河的水就少了。结果没办法,就把40多里长的河道修了7个坝,分别是千斯、长庆、郭村、西阳、郑村、王村、深沟七坝。其中,西阳坝在今东坝乡七棵树行政村西坝自然村北,郑村坝在乡域北小河与坝河交汇处。“阜通七坝”由此而生,粮食走十里翻一回坝,最终抵达积水潭。
在这以后,朝阳区的坝河开始就担当起了物流生命线的角色。它一年带漕运80万石到100万石,占全年京师总运量近五分之一,所以坝河在元代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阜通七坝”历经700多年沧桑。辖区内的北岗子闸房、东坝闸房、三叉河闸房大多在原址附近重建,让人们重新忆起坝河漕运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