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海佳) 近日,天津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收到一件特殊的快递。这是一份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标志着《京津冀因病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服务常态化工作经验交流机制》签订以来,京津首例异地因病劳动能力鉴定圆满完成。
陶先生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罹患疾病多年,因无法胜任工作想要申请办理因病提前退休的鉴定。因参保地在天津市,陶先生家属向天津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提出了鉴定申请,按照以往程序,他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到达天津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指定地点进行现场鉴定。但陶先生病情较重且无自主行为能力无法前往天津市参加现场鉴定,家中仅有年迈的母亲可协助其办理相关手续,这种被鉴定人与参保单位异地的情况让天津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犯了难,因此向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打来求助电话,希望北京市朝阳区可协助其完成相关流程的办理。
“自从今年5月《交流机制》出台以来,朝阳区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一直积极寻找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契机,探索高效便捷为民服务新模式。接到这通求助电话,我们下定决心,一定把这次鉴定办快办好!”朝阳区劳动能力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尽快帮助陶先生解决问题,按照“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的要求,经与北京市及天津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了委托鉴定的办理途径。在与陶先生所在单位及其母亲多次沟通,审核通过所有申请材料后,于9月18日为陶先生安排了现场鉴定,并于三个工作日内出具了鉴定结论。陶先生的母亲在鉴定现场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表达了感谢之情。
这次鉴定的完成,加强了京冀地区鉴定机构的紧密合作。下一步,朝阳区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将持续深入探索京津冀精细化区域化劳鉴合作模式,切实有效实现京津冀三地人社服务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京津冀人社工作协同发展贡献朝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