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为“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残疾预防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2023年年初,朝阳区制定出台《北京市朝阳区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及《<北京市朝阳区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朝阳区持续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预防工作体系,32个职能部门共同做好残疾预防工作,《行动计划》实施至今,36项主要指标全部提前完成,62项工作任务基本落地。朝阳区率先落地全市首家残疾预防宣传教育中心,在全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全面推进残疾预防工作持续深入发展,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
朝阳区持续推进残疾预防工作 筑牢健康安全防线
普及残疾预防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科学所(中国残联残疾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专业力量支持及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朝阳区以区级残疾预防宣传教育中心为阵地,通过“每周一参观”、心理咨询“一对一”、“残疾预防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开展重度残疾人护理培训、消防安全、糖尿病防治等培训近百场;在全国爱耳日、全国爱眼日、全国助残日、全国残疾预防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大型宣传展示活动。残疾预防重点人群宣传覆盖率达85%。朝阳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中心被推选为北京市残疾预防优秀案例。
朝阳区还利用各主题宣传日,围绕老年人、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在全区开展心理健康相关体检和心理辅导活动。2024年,全区共完成老年人脑健康筛查75954人、居民心理健康体检23594人。
面向儿童和青少年,朝阳区选取朝阳区23所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抑郁症筛查、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围绕安全教育周、4·15国家安全教育日、残疾预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安全教育,普及发育和疾病等防治科学知识;引入禁毒基地、公交集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区公共安全馆等社会资源进校园,开展道路交通、人身安全、消防安全、防震减灾、应急救护等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在寒暑假开展儿童关爱服务,发动街乡、社区妇联、辖区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知识普及活动。针对妇女群体,朝阳区通过“妇女之家”“线上课堂”等平台,开展不同年龄段女性常见疾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帮助女性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健康理念。
主抓三大方面
有效推进残疾防控
在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方面。所有助产机构均提供不同类别的产前筛查技术服务,严重结构畸形产前诊断率达100%,有效避免相关围产儿死亡及残疾增加。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均在98%以上,婚检率58.12%,孕前优生检查覆盖率76.81%。同时,朝阳区还创新婚孕检工作,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开展专项活动,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目标人群覆盖率。
在疾病致残防控方面。朝阳区加强慢性病及老年人健康管理,2024年,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0.07%、91.32%;完成地方病监测等工作,开展1929人脑卒中筛查干预;开展多项老年人健康服务项目,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4.61%;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率99.61%;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食堂创建,2024年37所学校食堂成为北京市营养健康食堂,2025年75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通过区级验收。朝阳区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精神疾病防治。全区新增4家心理科普宣传基地,搭建数字化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及相关程序;推动多种精康服务模式落地,开展多项残疾人心理服务活动。
在伤害致残防控方面。朝阳区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做好电动车等安全管理及残疾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围绕重点产品防控质量安全风险,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行动;推进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完善事故易发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完成多项建筑整改等工作,创新研发相关系统并推广应用。加大农产品监管力度,2024年开展农产品监督抽样检查,检测合格率100%;建立包保督导信息通报共享机制,开展多项专项行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朝阳区还通过“城带村”的方式,推进开展水源置换。完成金盏乡东村、西村、小店村,崔各庄乡马泉营村等村庄接入市政自来水,并推进公共供水管网建设。
健全康复体系
护航残疾人健康生活
朝阳区持续推进康复医疗工作,2024年朝阳区康复专科医联体启动,区政府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签约合作,优先解决“老老人”问题,推动优质康复资源扩容均衡布局,指导部分综合医院加强康复学科建设,推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基层康复服务,构建网格化康复医疗服务布局和全周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朝阳区中医医院新楼2025年正式投用,新增共享轮椅,优化就医环境;开展“中医护理立标工程”培训、中医康复培训。
在全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朝阳区不断增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保障。加强康复服务监测,2024年,响应全区21075名残疾人康复需求,服务覆盖率100%。完成3.5万余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有意愿签约率100%。推动温馨家园康复功能建设及社区康复发展,落实两项补贴政策。
为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2024年以来,朝阳区优化无障碍环境,完成1618个无障碍项目建设改造,26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见效,打造“两街道、两社区”样板及多个示范案例,部分公园完成“全龄友好型”改造。发布相关无障碍地图,推广药品说明书“大字版”等。建成首家区级无障碍公益诉讼中心,成立志愿者队伍和律师宣讲团,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持续贯彻落实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政策,着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文体康复也是健全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朝阳区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展演、书画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培育“书香朝阳、阅读有我”品牌,带动5万多残疾人阅读,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学听跟”等活动,增强残疾人爱党爱国情。通过广泛组织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吸引千余名残疾人积极参与。我区残奥运动健儿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等国际国内赛事中奋勇拼搏,取得优异成绩,展现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残疾预防知识早知道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残疾分为哪几类?
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我们身边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
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等。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等;意外伤害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
●什么是三级残疾预防?
现代康复医学提倡对残疾进行三级预防,具体如下:
一级预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导致残疾的损伤、疾病、发育缺陷等的发生,如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围产期保健、远离危险源、健康生活方式、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等。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已经发生的伤病,防止出现残疾,包括早期筛查、定期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
三级预防:轻度残疾发生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残疾继续发展,避免成为永久性残疾,如进行康复训练、使用假肢矫形器、配戴辅助器具、支持性医疗护理、手术治疗等。
●怎样做好有效预防?
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疾病致残防控。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爱护视力、保护听力,避免视力和听力损伤。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损害健康。
伤害致残防控。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预防老年跌倒。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购买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康复服务促进。尽早开展伤病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规范康复治疗。及时适配并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