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报
2025年06月18日

下载朝阳报客户端

第03版:城事
版权声明

《朝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朝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朝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朝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朝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餐一食味暖“桑榆”

小关街道为老助餐配送实现全覆盖

    记者 赵慧慧

    中午11:00,小关街道惠新南里社区的“便民养老膳食小饭桌”逐渐热闹起来。今年70多岁的王阿姨拎着饭盒,与邻居边排队边唠着家常。窗口内,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光泽诱人,西红柿炒鸡蛋金黄鲜亮,素炒菜花新鲜美味。工作人员麻利地为食客打上“冒尖”的饭菜,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

    这处由惠新南里社区联合辖区企业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共建的“小饭桌”,面积不大却干净明亮:南侧是摆放菜品的打餐区,北侧摆着几套长条桌椅,墙上贴着套餐价目表,墙角的锦旗格外醒目。“小饭桌”每天8道荤素搭配的菜品,外加米饭、馒头、枣糕等主食,6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享受八折优惠。

    “我和老伴儿点两份套餐,米饭、馒头管够,连酸奶都配好了!”王阿姨掰着手指算账,“40来块钱俩人吃,这里饭量足,中午吃不完,晚上热热又是一顿,比买菜做饭省心多了。”她特意展示刚打的午饭:饭盒内的小鸡炖蘑菇香气扑鼻,酱汁浸润了旁边的菜花,“厨师是学院食堂的大师傅,食材和他们职工吃的一样,安全又美味。”王阿姨说。

    据了解,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是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了解到社区老人就餐难的问题后,与社区协商,主动将临街闲置空间改造成“小饭桌”,每日由单位食堂统一供餐。“这种‘社企联动’的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让老人吃得放心。以后我们还将跟社区开展更多合作,为居民美好生活贡献企业力量。”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小饭桌”只是小关街道为老助餐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街道创新推出“1+3+N”服务模式:以小关养老照料中心堂食点为核心,3个养老服务驿站配餐点为支撑,动员辖区餐饮企业形成服务网,共同开展老年助餐、送餐服务。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各“小饭桌”推出“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适老化套餐,针对失能、高龄老人推出“敲门送餐”服务。针对长期就餐的老年人还设置饮食健康档案,根据慢性病情况提供个性化配餐建议。目前,为老助餐配送已覆盖全小关街道各社区。

    如今,“舌尖上的养老”在小关街道正延伸出更多可能。街道积极打造公益服务的助老联盟,发动辖区商超、便利店、银行等50余家“助老联盟”商户为老人提供免费“歇歇脚”“喝口水”“解内急”“帮帮送”等服务。未来,生活在这里的老年居民将享受到更多贴心、精细、温暖的为老服务,让“幸福味道”更绵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