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报
2025年05月26日

下载朝阳报客户端

第02-03版: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实践
版权声明

《朝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朝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朝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朝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朝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铿锵玫瑰

    肖璠

    “乘风破浪”的超酷队长

    在北京朝阳街头,有支身着荧光黄警服的女子铁骑队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北京首支常态化女子铁骑队“首都巾帼铁骑队”,肖璠是队长。

    2023年,得知市交管局要在朝阳交通支队东外大队组建巾帼铁骑队时,正在朝阳交通支队做内勤的肖璠毅然放下办公室的安稳,与四位怀揣同样梦想的女警一起,成为该队首批队员。因为人果敢、做事稳重,肖璠被推选为队长。

    训练场上的日子镌刻着她们蜕变的印记。重达600斤的春风650摩托车是她们必须征服的“钢铁战马”。寒风凛冽的训练场上,一次次摔倒、一遍遍爬起,青紫的膝盖和酸痛的肌肉见证着她们从生疏到娴熟的成长历程。2024年3月1日,当这支英姿飒爽的队伍首次亮相三里屯商圈时,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荣光。

    在日常勤务中,肖璠带领队员承担着巡控、疏导、事故处置等多项重任,这些工作既考验专业素养又磨砺意志品质,但姑娘们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出色完成每项任务。令她动容的是,一位因逆行被她拦下的外卖小哥由衷地赞叹:“女骑警太帅太敬业了!就冲这份专业,我也要守规矩。”

    某日早高峰,北三环太阳宫桥突发两车剐蹭事故,正在周边巡逻的肖璠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仅180秒便抵达现场。当她高效完成事故处置恢复交通时,惊魂未定的司机连连赞叹:“报警电话还没拨通您就到了,这效率真是‘秒级响应 分钟到位’!”

    作为铁骑队的灵魂人物,肖璠在执勤时总是身先士卒,为队员树立标杆;在任务分工上,她知人善任,让宣传能手深入社区校园,令执法尖兵驻守要道。

    历经一年多的淬炼,在肖璠的带领下,这支最初只有寥寥数人的小队已扩大到14名。她们不仅是穿梭于车流中的平安使者,更是用柔肩担起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用汗水浇灌出街头最动人的“铿锵玫瑰”。

    陈颖

    刚柔兼备的街头美“警”

    在繁华喧嚣的三里屯街头,一位身着荧光黄警服,英姿飒爽的女骑警格外惹眼,她便是“颜值与实力兼具”的陈颖。

    从2024年上岗初期的基础疏导和普法宣传,到如今熟练处置各类突发事故,她以首都首批女铁骑队员的身份,持续刷新着公众对女性执法者的认知:“吸睛是起点,专业才是终点。”

    “执法的温度比音量更重要。”秉持着这样的信念,陈颖将柔性执法化为特色治理工具。面对不同人群,她独创“柔性沟通法”:替年轻上班族整理歪斜头盔时轻声提醒安全要点,搀扶银发族过街后不忘科普交通法规,对心存侥幸者则展示事故现场影像实施震撼教育。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使她的交通违法纠正量位居系统前列,且保持零投诉记录。

    在日均十万客流的三里屯执勤中,陈颖既是秩序维护者更是交通观察员和交通优化师。她将执勤洞察转化为治理智慧,曾向交管部门提出了优化信号灯时长、调整安全岛位置等建议。

    三里屯的车流与人潮中,陈颖的刚柔并济成为独特风景。不少市民被她的风采所打动,将她的执勤片段拍摄下来发布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优秀的女骑警。而三里屯当地一些年长的居民,更是把陈颖当成了自家孩子一样宠爱。今年三八节,她的摩托车后备箱被市民送的鲜花塞满,卡片上“陈警官辛苦了”的留言令她眼眶发热:“百姓的认可,让我更加坚信这份工作的意义。”

    烈日下处理事故、暴雨中疏导车流、寒风中普及交规……陈颖及其队友用浸透汗水的骑行轨迹证明:当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共振时,那份“飒”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王欣冉

    校园萌妹蜕变“铿锵玫瑰”

    王欣冉是首都巾帼铁骑队中唯一校招成员,也是该队第三批队员。

    2024年7月毕业前,王欣冉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女骑警肖楠的执勤视频。视频里,肖楠骑着大摩托在车流中潇洒穿梭,既威严又亲和。“原来警察还能这么‘飒’!”她当即决定报考市交管局。后来,接到朝阳支队的报到通知时,王欣冉兴奋得彻夜未眠。

    初入铁骑队,春风650重型摩托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以她1米7的身高,支住倾倒的车身都很费劲,膝盖也经常磕得青紫,但她没有放弃,仍旧咬牙坚持练习。

    交通违法行为五花八门,她边干边学习,不断摸索。但初执勤时的慌乱清晰如昨:面对司机质问时的语塞、执法单子填写得慢……于是,她将执法手册装进骑行服口袋,利用休息时间模拟对话场景。她告诉自己:只要用心,一切都会变好。

    在三里屯执勤时,语言成了新挑战。有次一位外国友人违规骑行,王欣冉磕磕绊绊地用英语解释交通规则,好不容易才让对方明白。此后,她便利用休息时间恶补执法英语,努力克服语言障碍。

    遇上重大勤务,像中非论坛期间,队里的14个姑娘连续20天驻守,即便骑行服被汗水湿透,也没人退缩。有一次,王欣冉中暑呕吐,喝了藿香正气水后就又跨上摩托……

    温暖时刻更让她铭记,在三里屯执勤时,她收获了不少粉丝,有的还会贴心地说“辛苦了,警官。”在队里,王欣冉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14个姑娘亲如姐妹,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都能互相交流、倾诉。

    从青涩毕业生到独当一面的女骑警,王欣冉用行动守护着城市交通秩序,也在其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蜕变。

    窦雨洋

    从内勤到“普法先锋”

    “轰……”引擎发动低沉有力,25岁的窦雨洋熟练跨上春风650摩托,风驰电掣般驶向三里屯商圈。这位英姿飒爽的女骑警,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内勤到“普法先锋”的蜕变。

    2024年7月,首都巾帼铁骑队首次扩编,当时还在东城交通支队做内勤的窦雨洋,看到招募后,从未碰过摩托车的她果断申请入队。扶车训练时,600斤重的摩托如“一堵墙”压来,她膝盖布满淤青;“摔车特训”中每日摔二十多次,三个月磨破三副手套。最终练就窄巷45度急转、车流单手控车的精湛技艺,实现“人车合一”。

    曾在安监科从事宣传工作的经历,为窦雨洋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这些经验在执法中发挥了大作用。她将警示教育前置,一次查处电动车骑手逆行时,她没急着开罚单,而是掏出手机展示事故现场图:“上周有个小哥像你这样骑车,现在还在ICU……”原本不服气的骑手瞬间沉默,临走时主动加她微信:“窦警官,以后有普法讲座叫我。”

    窦雨洋在执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柔性智慧”:对老人自称“闺女”,与青少年互称“学长学妹”,用亲和力化解抵触情绪。这种人性化执法不仅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更带动他们将交通安全知识主动传播——许多案件当事人事后都会自发在朋友圈分享所学,实现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应的良性互动。

    窦雨洋还积极投身社区和学校的交通安全宣教活动,她被工艺美术附中聘为“法治副校长”。窦雨洋说,“我们的制服帅气,讲的内容也鲜活,孩子们都爱听。”

    曾有个女生悄悄对窦雨洋说,“姐姐,长大了,我也要当女骑警。”

    ■记者 马宇晗

    当2024年的春风拂过朝阳

    首都巾帼铁骑队傲然绽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警力增长

    而是一个时代对守护的重新定义

    是一座城市书写的木兰续章——

    她们是城市的风“警”线

    钢铁为翼,绿甲披肩

    在车流中穿梭游弋

    机械轰鸣,激荡着城市的心跳

    微笑绽放,镌刻着时代的芳华

    她们是流动的平安线

    以誓言为经纬,将责任别襟前

    风驰电掣的车轮

    挥斥方遒的指尖让交

    通动脉奏出秩序的交响

    她们是警民的连接线

    用智慧的柔情与温暖的坚定

    将争执、不解一一消融

    如春风化雨

    连红绿灯都吟唱出赞美的诗行

    秒级响应的基因,深植于铮铮硬骨

    分钟到位的诺言,在刹车痕里抽芽

    定点疏导是针脚,道路巡逻为丝线

    她们用青春与热望

    绣出永不褪色的双面朝阳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五千公里的足迹,六百余次的警情,万余起的

    交通违法纠正

    从熹微到夤夜,从五到十四,从三里屯到蓝港

    在铁骑犁开的晨昏线,在挺拔如松的脊背上

    信念悄然抽穗灌浆

    首都平安簿便烙下玫瑰的印章

    引擎长歌,使命如磐

    十四支铿锵玫瑰

    就是十四粒滚烫的火种

    在学堂,在商圈,在街乡

    在所有需要守护的转角

    以熠熠警徽,铸就“五宜”之城的深情守望

    文字:陈芳芳   插图:王莹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