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资讯

第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锚定新质生产力 做好创新大文章

    从年初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到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树机器人大秀舞姿,今天,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再次成为重要关键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天的中国,5G、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世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新动能越发澎湃。

    更为重要的是,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正如国际观察家评价:“中国正坚定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决胜“十四五”收官,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从蒸汽机发明,到电气技术应用,再到信息技术爆发,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新三样”异军突起,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最大限度缩短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让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在这一过程中,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要“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好各自在大局中的优势、机遇中的优势、比较中的优势。

    (下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