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云原生”架构
让更多优质资源实现共享
教育是民生之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朝着纵深发展,面对这一新形势,张文治看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技术空间,他期待用新的技术去改变传统教育形式,让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普适、更多元、更公平。
“我的工作就像建房子的地基,只有地基够牢固,各种教育场景下的科技运用才能更稳固。”张文治这样描述道。为此,他带领研发团队积极探索,经过多轮研发,张文治选择用“云原生”技术架构进行技术突破,成功搭建了业内领先的、基于混合云的“云原生”架构,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的实现。
“技术是一切的基础。”张文治说。这一架构使得系统可以迅速灵活地扩展,以适应多变的业务需求,让业务在各种异常情况下可以迅速恢复,并保持系统的可用性,实现自动化运维。同时,这一架构兼具低成本和高灵活性,满足了业务快速发展对IT基础设施的要求。基于该架构,张文治实现了用数字化手段助力乡村振兴的愿景,让更多优质资源实现均衡、共享,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到高品质教育资源。
直面技术挑战
护航线上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张文治深知,数字化在推进教育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尤其在线上教学场景中,直播的低延迟对于学习体验非常重要。为了实现低延迟,他带领研发团队在国内外的26个地区布置了43个云计算中心,让用户直播延迟保持在300ms(毫秒)级别,最高在线可达100万人次,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体验。
几年前,很多中小学生需要在线上课,张文治所在的猿力科技开放了核心课程资源,决定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提供50000分钟的免费直播课程,这使平台将面对海量用户的涌入,平台能否撑得住并顺利运行,成为摆在张文治及其团队面前的一次“极端”考验。
这一技术难题,在以往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才能顺利解决,然而在这一特殊时期,留给张文治和团队的时间却仅有短短的十几天。面对这一挑战,张文治加班加点,每天晚上最多睡2个小时,思索解决办法,但有的时候,怕什么来什么,甚至出现临到上课前十分钟发现问题的情况。当时,张文治立即调动了所有资源、人手,第一时间对平台进行扩容,全力以赴解决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以创纪录的速度满足了用户的大量带宽、计算及存储等资源需求,还在服务架构中做了上百项性能优化。短短一个月内,3800万中小学生观看了直播课程,进行了3亿次英语跟读,完成了47亿道口算题的批改。
他以坚守和专注把直播技术这件事尽全力做好,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不断探索。问及过程中直面困难的感受时,他说,“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始终告诉自己要竭尽所能、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尽全力突破自我,把工作做到最好,真正做到技术惠民。”
学会倾听与分享营
造和谐团队氛围
作为团队负责人,张文治常说,希望在自己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状态,让大家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因此,他选择了通过“倾听与尊重”的方式与大家相处。“我的团队成员能力都很强,更在某些方面有优于我的地方,所以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希望让大家都可以尽情发表意见,共同去探讨一个彼此都认可的方案,我觉得团队的进步往往是基于集体的智慧。”张文治说。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张文治始终带领团队主动学习,探索新技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训练平台,为公司AI研究院的多个实验室提供了基础。如今,该技术成果的相关产品服务在全国3000多所学校、200多万学生中使用,成为教育数字化领域的标杆。
张文治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团队伙伴的认可,他的同事龙云说:“张文治一直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对工作的无限热情激励着我们。他不仅在工作上专业能力很强,他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态度也令人钦佩。在疫情期间给孩子们的公益直播课项目中,时间紧任务重,他始终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动力。”
团队成员覃飞安这样评价道:“一直以来,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常组织一些技术方面的讨论交流,帮助团队主动学习新的科技理念和技术,帮助每一个人不断提高。他让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每个人都能在科技的道路上发光发热。我认为这些就是科技工作者最美的风采所在。”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