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马宇晗)记者从区文旅局获悉,朝阳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2月底,已完成103处“三普”登记文物的外业复核及数据上传工作,并对新发现的64处文物线索进行了深入摸排和调查。
自2024年5月启动“四普”实地调查以来,朝阳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相关工作要求,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普查工作。根据区域工业遗产多、石碑石刻多的特点,朝阳区集中开展专题调查和摸排工作,梳理提炼朝阳区工业遗产脉络,新发现的中国民用航空局101厂航空器材仓库等工业遗产得到有效认定和保护,填补了机场区域没有文博点位的空白。在扎实推进“三普”复核工作的同时,朝阳区积极开展拉网式排查,挖掘新的文物线索,已发现文物新线索64条,数量居北京各区前列。其中,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历史建筑群作为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5个重要新发现线索之一,上报了国家文物局。
“四普”工作中,朝阳区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工作,通过线上自媒体平台、媒体等发布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公告、文物普查工作动态、推介视频等,区文旅局还联合区园林绿化局、区教委、朝外街道办事处、日坛公园、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单位在日坛公园举办了“跟着普查去学习”主题活动,让学生们走进文物、了解文物、热爱文物。
下一步,朝阳区将继续全力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工业遗产、奥运遗产、历史建筑、石碑石刻等进行细致化专题调查,充分挖掘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夯实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