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资讯

第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种科学梦收获“未来星”
汪海琴

    张国富,男,1971年出生,汉族,无党派人士,中学高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教研组长,国家级统编教材《科学》副主编,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他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科学老师,由他组织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先后获得国家级、市区级荣誉,课例被教育部“国培计划”录用。作为学校科学教研组长,他带领青年教师成长,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教育团队。

    “科技强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我能感受到肩上那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担当。创新课堂、增强实践、变革思想,我将与孩子们携手,走在用科技成就伟大强国梦的路上。”张国富写下他从教多年的心声: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普及科技、科学教育是科学教师之使命。张国富心怀教育,情系学子,勇挑重担,不断探索,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教育之精彩。

    不忘初心 专注育人大事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曾说:“狐狸知道许多事情,而刺猬却只知道一件大事。”刺猬型教师怀抱大理念,狐狸型教师则更注重兼收并蓄。张国富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如何从“狐狸”转变成“刺猬”,不忘初心,做好育人这一件大事。

    2012年,已有22年教龄的张国富经历了他职业生涯中痛苦的高原期,他深感自己的教学没有提升。从教多年,张国富获得过多项荣誉,他不禁陷入了沉思:“在获得这些荣誉之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那时,张国富就处在了“狐狸型”和“刺猬型”转换的时期:是要多元变化,还是专注一事?

    深入思考后,张国富找到了自己今后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努力的方向。他决定要设计出更多鲜活、有生命力的科学课,不只是让孩子们获得广博的知识与能力,还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好一颗颗热爱科学的火种。

    再次站上讲台,张国富感受到了许久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他的教育激情再次被点燃,开始成为只知一件大事的“刺猬”,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深挖教研 课堂社团两手抓

    2014年,张国富调入朝阳区,他重整旗鼓,开启了工作的第二次青春。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踏实、求实的工作氛围中,张国富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张国富设计了多节分属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课,获得了孩子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并频频获奖。这些课都以呵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最终目标,既体现了他的教研方向,更说明作为一个“刺猬型”教师,他真正认定了自己的教育“大事”,并为之努力。

    作为一线科学启蒙和科技教育的老教师,张国富一直秉承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信条,他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科技社团建设为重点工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而努力。

    在他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学校建立了3D打印、机器人、天文观测、天文摄影、航模、海模、四驱车、植物栽培、小小工程师、动物摄影、天文立体纸工制作、小金鹏小创新等多个科技社团,校园里也不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汲取着科技营养,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与此同时,由于张国富特别喜欢天文科普教育工作,被聘为朝阳区天文奥林匹克兼职教研员。他组织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熟练操作天文望远镜、实地观星。观星活动往往需要在夜间、在远离城市的郊区进行,面对条件艰苦、蚊虫叮咬、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张老师和小天文迷们从不退缩,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前行着。

    培养团队 发展育人新力量

    张国富深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他希望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本领强的教学团队,带领年轻老师们一起成长,共同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作为学校科学教研组长,张国富带领教研组的老师们立足课堂教学,拓宽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成功申报了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并且参与教育部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团队撰写的十多篇论文获奖及发表,并出版专著一本。他们还开发了机器人、航模海模等十多个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团队稳中求实,不断攻破难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连续两届获得“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2023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举行了“张国富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张国富再次出发。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他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组织团队、开展研讨,着力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工作室针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难点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汪海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