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受到初中老师的影响,我选择了师范专业,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一毕业我就来到学校,走上了科技教育的这条路。”周婧雅这一走就是11年。作为学校理综组教研组长,凭着自己对青少年科技工作的热爱,周婧雅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她带领团队迅速成长,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在“科技育人”的道路上探索更多可能。
激发创新活力 播撒科学种子
2013年,周婧雅初到学校,兼任七八年级的生物教师和实验员,当时,学校的科技教育软硬件资源较为匮乏。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引导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这是摆在周婧雅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周婧雅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经常利用下课、放学、周末等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研究工作方法,将爱好动手操作、对科学研究具有好奇心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引导他们做各种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在学校开设了第一批生物社团,组织学生进行解剖鲫鱼和蛙,种植豌豆,自制酸奶和葡萄酒等有趣的实践课程,每次同学们都争相报名,生物社团也成为学校最快满员的社团。”周婧雅说。为了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周婧雅都会在课前进行预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丰富的课程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突出因材施教 搭建探索平台
“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周婧雅认为,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思考的话题。来到学校的第二年,周婧雅和教学处的领导不谋而合共同策划了学校的第一届科技节。当时学校没有相关经验,于是周婧雅积极到三帆本校去学习举办科技节的经验,利用休息时间走遍北京的科技场馆去踩点,为不同年级筛选适合的科技活动地。周婧雅还积极参与科技节相关的活动,与学区其他兄弟校切磋经验。就这样,在历经无数次的精心打磨后,学校的第一届科技节终于诞生。
活动举办后,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有了第一届的成功经验,第二届科技节周婧雅继续创新,“我们向全校征集科技节吉祥物和科技节LOGO,最终选出专属吉祥物和LOGO,并做成科技节文创奖品。同时,我们还向家长、社会征寻科技节游园会资源,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开展各学段的特色科技游园活动,VR眼镜制作、机器人大赛、DIY牙膏、科技发展史短剧表演、3D打印等等,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趣味十足,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周婧雅说。
在周婧雅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李嘉莹成功完成了《关于“果蔬净化卫士”去除农药残留程度深入调查研究》的论文,并因此荣获2022年朝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第23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朝阳区三等奖两个奖项。这份成就的背后,正是周婧雅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是周老师教会了我如何独立思考,培养了我们举一反三的科学思维能力。她经常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我们先思考,积极动手操作或分享见解,鼓励我们勇于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李嘉莹满怀感激地说。
周婧雅的教育方法不仅传授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更加勇于探索、崇尚科学。
引进来走出去 推动科技教育
在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活动的同时,周婧雅积极探索将科技教育向课外延伸,向校外拓展,推进科技教育。“学校会带领学生走进兄弟高中学校的实验室,体验实践高中基本实验,给学生播种下深入探究的种子。我们还会邀请中科院专家走进校园举办系列科普讲座、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中科院的科普开放日活动等。”周婧雅介绍道。
周婧雅针对小学与初中生在认知发展阶段及课程需求上的差异,开展了不同系列的校外实践活动。她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各类场馆,聆听专业讲解。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参观学习中收获满满,周婧雅会带领团队提前到各个场馆踩点与体验,深入了解场馆设计的相关知识点,创新设计了一套套科技学习手册。这些手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讲解相关知识点。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与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都意犹未尽。
学校还联合望京街道,策划了一系列青少年特色科普活动,这些活动巧妙融入了创新性的科普体验课程,与日常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动有趣的科普实践,不仅传播科学精神与前沿知识,更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
就这样,周婧雅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积累经验,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由她1个人“单打独斗”发展到整个理综组14人分工协作。
在周婧雅的带领下,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蒸蒸日上。近年来,她带领教师团队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级大赛,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获奖总计600多人次,其中区级及以上获奖人次超过100人次,“科技”也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