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2024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建设就业体面、保障便捷、关系和谐、人才充沛的“宜业”朝阳。全年荣获“北京市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办好民生头等大事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着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联合19家区级部门和43个街乡,启动全市首个“就业服务季”活动,期间累计举办活动405场,服务人员80万余人次。在望京、将台等4个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试点开展就业服务,在来广营等10个街乡创建职业指导工作室,推动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1034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
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就业流动服务站”向“首店、首发经济”聚集地、茶香文化节、咖啡节等活动现场延伸,活动场次达1122场。打造区级综合性零工市场为中心、43个街乡为辐射、社区园区广泛布点的“1+43+N”零工市场就业服务体系,推出朝阳区零工市场小程序,实现“一键匹配、即时快招”。推出AI数字人直播带岗,不间断进行招聘信息播报、企业展示和线上答疑。
兜牢兜实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展毕业生实名制服务,建立“一生一策”服务档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毕业生就业率98.1%。开展“展翼未来才子朝阳”招聘会19场,提供岗位2.7万个,促进就业7419人。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专场招聘活动43场,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平稳推进3.02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安置。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强化源头治理力度。率先在全市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全区累计签订6.8万余份。新增管庄等4家街乡调解组织,基层调解组织增至140余家。指导成立全市首家家政行业新业态劳动争议调委会,覆盖服务人员50万人。成立北京健康产业协会调解委员会,重点行业协会调解委员会达10家,覆盖企业上千家。指导建立南湖西园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站,以“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调解模式,延伸纠纷化解触角。
深化多元化解格局。持续优化“仲裁+就业”多元化解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一站式联合调处”机制,推动仲裁准司法和行政调解集中赋能,为办事群众提供“一体分流、一站解决”的综合服务。充分运用“融调解”等工作机制,有效维护辖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促进“接诉即办”降量提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工作,深入实施“接诉即办攻坚年”行动,构建“一二三四”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诉求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不断提升。
走好向“新”提“质”之路 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举办第四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暨产教融合发展大会,重点发布《关于朝阳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的意见》《朝阳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23版)》、产教联合体章程等多项产业发展创新成果。出台《出口基地意见》配套实施细则,推动基地内人力资源资格证互认、开发特色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等项目落地,全力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国际化发展体系。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发布《北京市朝阳区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产业技能人才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2024年版)》等成果文件,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举办朝阳区第三届职业培训发展大会,启动“百企万员”技能培训专项行动,成立“京津冀+”青年职业技能实训联盟,推动职业培训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朝匠优品”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和“朝匠技弈”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主办6项市级赛事和1项区级赛事,2579人报名参赛,398名选手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产生了北京市首批咖啡师、全媒体运营师、广告设计师等5个职业(工种)高级技师。
构筑引才育才聚才高地。聚焦“五宜”朝阳建设和区域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发高质量岗位,协同推进事业单位“引贤计划”和区级公开招聘,启动教育、卫生等15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发布岗位2414个,聘用1376人。聚焦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首次承接工程初级和大数据中级、副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细分75种门类,吸引1905人报名,1797人取得职称资格,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要素集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兜牢兜实民生保障底线
落实社保改革任务。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整建制农转非工作落地。深化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业务量居全市首位。率先全市成立企业年金发展联盟,新增建立企业年金单位124家,同比增长5倍,切实推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全年办理社会保险业务33.37万笔,基金收支总额超1000亿元,居全市首位,约占全市的五分之一。
提升社保服务效能。打造“工(职)伤一件事”“退休一件事”经办大厅,大力推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业务办理时限压减20%。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设立“朝保宝”赋能之家,为企业提供就近、贴身的“点单式”社保服务。开发全市首个社保数字人——“朝保宝AI数字人”,建立社保咨询大数据模型,提供语音交互等咨询服务。完成京津首例因病提前退休异地委托鉴定,多手段、全方位满足企业群众需求。
筑牢基金安全底线。开展社保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强化日常疑点数据派发、核查、审核、反馈,筑牢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监管防控体系。
数说“朝阳人社”
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122场,开发岗位11万个,服务112万余人次。为1765家企业13.1万人发放就业政策资金10.9亿元,全市居首。
举办19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7万个,朝阳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1%。打造区级综合性零工市场,服务3.3万人次,成功撮合3402人次。
辖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1600家,近三年年均营收超1000亿元。先行先试出台6方面20条举措,大力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
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8万人次,技能大师工作室完成师带徒158人,推动47项技术革新,产出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产生经济效益1.5亿元。
联合12家企业年金受托管理机构,率先全市成立企业年金发展联盟,新增建立企业年金单位124家,同比增长5倍。
率先全市推广电子劳动合同,累计签订6.8万余份。基层调解组织总数近140余家,重点行业协会调解委员会达10家,覆盖企业1000余家。
协同推进事业单位“引贤计划”和区级公开招聘,累计发布岗位2414个,聘用1376人。
2025年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围绕“担当、聚力、鼎新、质优”的工作主题,深入实施“党建赋能提质年”“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年”行动,建设好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的“宜业”朝阳,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实践”贡献人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