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马宇晗) 经过近半年的修补、归安,近日,通惠河平津闸修缮工程基本完工。
平津闸又名高碑店闸,位于通惠河南岸和通惠河高碑店湖中心岛的连接处,是一座元代古闸,闸体呈对头燕翅型,闸口长13.9米,其主要作用是实现“逆水行舟”。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为控制水位落差,沿河设置多处闸口,平津闸是其中之一。
此次修缮之前,这里只有一块相对完整的绞闸石。朝阳区文物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平津闸修缮工程的内容包括揭墁局部存在隐患的条石地面,恢复部分条石地面至残状;修补、粘结地面及驳岸部分石材,归安、补配驳岸石材;清理地面及驳岸树木、杂草;修补残损的原绞闸石、归安原绞闸石等。
目前,经过修缮,原有的4块绞闸石均完整呈现出来,人们可一窥古代闸体风貌。
近年来,朝阳区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恢复古都历史风貌,探索“运河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朝阳区陆续启动永通桥、神木厂、平津闸等多处运河沿岸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力争原物原样恢复原貌,神木谣碑和神木廊房已在庆丰公园对外开放;科技加持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如在铂宫闸室用光影秀讲述亮马河的前世今生、通过H5技术展示永通桥(八里桥)的基本信息和修缮过程等;举办亮马河国际茶香文化节、温榆河麦田音乐节等各类大运河沿线文旅活动,搭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融合新场景;以亮马河、萧太后河、坝河、通惠渠等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打通河道、绿道、慢行步道,把最好的滨水空间留给市民,不断书写水城共融的朝阳故事。
延伸阅读
平津闸与“逆水行舟”
“北京城是漂来的。”不论是建造皇城的砖石木料,还是百姓所需的粮食、南货,大多经由大运河北上至通州卸货,再转运进城。朝阳区地处城市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之间,在古时是漕粮、物料进京的必经之地。
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是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元代漕运河道。当时,为了解决北京地势存在的东西海拔高度差,便在通惠河沿线上设置了24座水闸。在行船的时候,每进到一个闸门之后,就会关闭闸门进行蓄水,等到水位上涨到跟上一个闸的水位相平时,船前行进入上一个闸。以此类推,漕运的船就可以行驶到大都城内。
平津闸作为一座遗存下来的元代船闸遗址,是京城大运河文化中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变迁,是打开朝阳区历史内涵的一把钥匙。
平津闸曾是通州至京城的皇粮转运站,建有码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商贾聚集,漕运繁忙,加之民间庙会、花会的兴起也使它在京城妇孺皆知。“人如蚁,帆如墙。”作为当年京城最热闹的“港口”,这里的漕运胜景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