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资讯

第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渊琢大地匠心筑根基
马宇晗

    马海志,现任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正高级工程师。他致力于精密工程测量方向研究,在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领域不断突破创新,负责的地铁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奖40余项,发明专利8项,其主持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测量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并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测量项目”获“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了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与科技成果。

    首次提出并将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应用至地铁控制网测量;首次将三维激光+地质雷达快速扫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测量;首次提出“智慧地铁,勘测先行”的理论框架,构建智慧地铁大数据平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工程测量领域空白……

    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葆家国情怀、行敬业精神,多年专注勘测技术,以其卓越的专业技能、不懈的创新精神,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推动了地铁勘测技术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精密工程测量行业的快速发展。他就是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海志。

    初心不改,精密勘测深耕者

    1985年,当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系唯独他一人报名工程测量专业的那一刻,18岁的马海志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孤勇之路。四年后,他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怀揣着“奔赴山海”之心,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当时的北京城建勘察测绘院测量队,一干就是35年。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基本建设则是“项目未动,勘测先行”。马海志深知,勘测是工程项目的根基,是“若差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的匠心工程。

    6年测量队技术员、4年测量队工程主持人、2年测量工程处副队长……马海志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常年扎根一线,观测、记录、绘图、做报告,“白+黑”“5+2”更是家常便饭,困极时就连站着也能睡着。

    “做勘测,要能吃苦、顶得住,还得胆大心细,精准精准再精准。”马海志说,每一次勘测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项目甚至每一个困难都是突破和超越的阶梯。

    在国家标志性建筑——鸟巢的建设征程中,马海志作为项目负责人,直面了一场技术与智慧的严峻考验。鸟巢的复杂结构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达到了极致,但国内尚无此类建筑的施工测量先例。面对重重困难,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GPS技术与精密导线联合布网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布网测量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优化。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这一国际瞩目的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我国大型工民建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35年间,马海志用青春和汗水,用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80余项奖项,为我国建筑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锐意创新,智慧地铁先行者

    海需纳百川,方能成其大;人需存高志,方能行得远。在探索城市勘测科技革新的征程上,马海志始终勇立潮头。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马海志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勘测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地铁建设的需求。他提出“智慧地铁、勘测先行”的技术发展思路,并带领团队开发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在地铁安全测量中应用技术,突破了地铁安全测量“测全、测准、测快”关键技术,实现了地铁安全运营中高效、高精度和自动化测量的目标。

    目前在多个城市广泛应用的轨道交通多功能快速一体化检测装备及服务系统,是马海志的另一项重要研发成果。该技术解决了人工检测效率低下、数据不全面、成果单一等缺点,并成功应用于北京、武汉、广州等13个城市35条地铁线路,进一步研发后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期全自动化巡检。

    “我始终记得老院长说的话,‘要想做好勘测,不仅要设备新、技术新,关键要观念新’。”马海志说,在“三新”理念的激励下,他带领团队搭建集成多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盾构可视化监控管理平台、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地铁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引擎……不仅推动企业数智化的转型升级,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更成为了智慧地铁建设的璀璨里程碑。

    马海志还先后参编14部各类标准规范,为我国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贡献。

    兴于人才,大师精神传承者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资源,马海志深知,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转任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后,马海志将参评全国性的大型科技奖项和大师工匠荣誉称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推进。“我们通过这种荣誉导向,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型,从而在全院营造一种争优创先、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快我院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马海志介绍道。

    马海志在选人用人上也有独到的标准,重视青年技术骨干的培育和成长,并早早立下了一条规矩:公司的工程项目必须由该项目或技术负责人在技术委员会上报告审核,然后才能通过,而且每个项目也建立了项目组长负责制,从而发现肯干能干会干、值得培育的“好苗子”。

    在他的带领下,该院成为培养新一代科技队伍的摇篮,先后打造深基坑重点实验室、大师工作室等多个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为青年骨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在勘测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新星。

    “学高为师,大师既要专业精湛,引领专业技术向前发展,更要修德传承,托举后来者前行。”马海志深知荣誉背后的责任,决心继续以光和热,传承大师精神,培育更多新的大师级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马宇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