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资讯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阳区文化带头人风采(下)

    袁熙坤: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个人名片】

    袁熙坤,男,1944年生,无党派人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联合国首授的“环保艺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金台国际友谊主题邮局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他是国际上因雕塑获得总统最高荣誉勋章和国家文化部门权威艺术奖章最多的中国艺术家,也是中国文化在造型艺术领域走出国门的代表性人物。

    他用才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雕塑与油画;他在朝阳创办了全国首家民营博物馆,也在朝阳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普及,他是雕塑家、是文化使者,更是群众身边的艺术家。他就是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金台国际友谊主题邮局局长、著名艺术家袁熙坤。

    中国雕塑在当今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袁熙坤功不可没。

    袁熙坤以赤诚之心、无限才情,创作出了一大批中外名人雕像,不少塑像被选作国礼。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奖获得者的他,创作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雕塑等一大批奥运主题雕塑,由他倡导并担任组委会主任、第29届奥组委主办的“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经国际专家团队评选出290件/组优秀作品,为国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奥运文化遗产。

    他还创作出许多自然和环保主题的精品力作。他也因此成为获得“总统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等国际奖章最多的中国艺术家,是中国文化在造型艺术领域走出国门的代表性人物。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4883号小行星命名为“袁熙坤星”。

    袁熙坤是备受尊敬的雕塑家,也是才华横溢的画家,出版动物画册和相关技法著作多部,其独具强烈民族风格的油画被西方专业人士称为“东方油画”。

    “我主张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回报社会。只有跟群众最关注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创作的天地才会更加广阔。”袁熙坤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袁熙坤是一名扎根朝阳的艺术家。

    早在1995年,他就在朝阳公园创办了全国首家民营博物馆——北京金台艺术馆,展出了许多他从国外抢救回来的流失文物和他创作的雕塑、书画作品等,每年举办多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成为朝阳区一处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

    近年来,他还在朝阳区开设了金台国际友谊主题邮局、袁熙坤·国家体育馆体育文化创意空间等,丰富着朝阳区的文化设施;他将自己的雕塑作品摆到了商圈、景区、公园、学校等朝阳区的各种空间,为朝阳群众打造没有“门槛”的艺术展;他积极参与和出席朝阳区各类文化活动,不遗余力地为文化朝阳建设贡献力量。

    全球化的今天,艺术的地域藩篱已不复存在。袁熙坤深切认识到,用艺术架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不仅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艺术家对高尚艺术追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创办的北京金台艺术馆近三十年间组织承办了千余次高层次、高水准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屡获外交部和文旅部表彰。

    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这就是艺术家袁熙坤的生动写照。2022年,袁

    刘兰芳:缘起朝阳扎根百姓

    【个人名片】

    刘兰芳,女,1944年生,评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朝阳榜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戏剧中国终身成就艺术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一桌一扇一块醒木,品评人生天地间;一人一台一个书场,扎根朝阳续良缘。

    6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35岁编播长篇评书《岳飞传》,迅速火遍全国。从艺65年来,刘兰芳奔波于全国各地,演播评书百余部。她从未停歇,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将评书传承并发扬光大。这其中,朝阳是刘兰芳在评书传承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站。

    “就是1996年搬到咱们朝阳,我记得特别清楚。”提起初到朝阳的情景,80岁高龄的刘兰芳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就住在麦子店街道,我还于1997年被评为朝阳区人大代表。”

    1996年,刘兰芳从鞍山调到北京,正式成为一名“朝阳群众”。对当时的刘兰芳来说,朝阳区是她在北京为基层服务的第一站。

    “文艺作品,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曲艺是其中最为通俗易懂的一种。”2004年4月,在刘兰芳的积极协调下,中国曲艺家协会与麦子店街道办事处共同创建麦子店“百姓书场”,成为当时全市第一家面向居民的非盈利性曲艺节目表演场馆。

    “话说评书说历史,先得说评书的道具,响木、扇子和手帕……”随着醒木“啪”得一声响,刘兰芳的声音洪亮地在枣营北里社区传开。以百姓书场为阵地,刘兰芳先后组织众多专业曲艺演员同台献艺,让居民在自家门口就可欣赏到精彩评书。除了为社区居民表演评书、相声、单弦、京剧、大鼓、快板书等拿手节目,刘兰芳还经常深入部队、工地进行义演,深受地区居民、驻地部队官兵、工地来京务工人员的欢迎。

    走进朝阳养老院讲述《杨家将》中的经典片段,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慰藉;在“朝阳群众文化节”上表演评书,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今年6月的“五宜朝阳·秀水雅集”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刘兰芳再次登台,为大家送上经典的评书选段,现场掌声雷动……

    如今80岁高龄的刘兰芳依然在传播发扬评书艺术的路上,也从未断开与朝阳的那份缘分。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刘兰芳也跟上了年轻人的步伐。她与朝阳区文化机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评书音频和视频作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听众,让评书艺术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20多年来,我眼看着麦子店、朝阳区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国际氛围越来越浓,心里是真高兴。”刘兰芳说,“艺术家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我会继续扎根朝阳,走进部队、学校、社区,走到百姓身边,将更多好故事、新故事说给百姓听。”

    (张慧娇)

    冯满天:让阮文化从朝阳传播到世界

    【个人名片】

    冯满天,男,1963年生,中央民族乐团中阮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朝阳区阮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阮乐器改良与制造师、中国传统文化修复师。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阮专业副会长阮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荣获2014年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第一季全国总冠军、2016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称号。

    “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写晋人心。指尖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阮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有着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2014年,一位中阮演奏家在央视《出彩中国人》中,以一曲《花房姑娘》技惊四座勇夺冠军,让这种“隐身”在民乐队中的乐器逐渐受到关注。他,就是中央民族乐团中阮演奏家冯满天。

    冯满天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民乐演奏家冯少先。他曾和崔健、唐朝老五等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摇滚青年。而现在的他就像一位隐者——建立工作室、登台演出、培养人才……为朝阳文化事业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冯满天的家和工作室都在朝阳区来广营乡某小区。工作室内随处摆放着很多阮、古琴以及钵、罄、锣模样的乐器。“我对阮有着特别的热爱,也很喜欢收藏这些老物件,几十件乐器都是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每一件乐器的收藏都有一个故事。”冯满天说,为了让更多人见识和了解乐器,他又在朝阳区建国路万达广场建立了自己新的工作室,用来演奏、参观、教学。

    作为阮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满天多次在朝阳区登台演出。2023年,在由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携手共传承”京蒙非遗交流展演上,他与察哈尔右翼后旗阿斯尔艺术团同台亮相,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十足的非遗音乐盛宴。多年来的演出,让冯满天对朝阳区的音乐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朝阳区是非常年轻、有活力的国际大区。今后,我也会在朝阳区将古建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创造更多阮咸跨界音乐艺术作品。”

    除了文艺演出,冯满天还利用业余时间培养阮咸艺术人才。他在朝阳区开办了免费的阮咸学习班,培养了很多喜爱阮咸的小学生。“我觉得,学习民乐要从小抓,要有世界的眼光。”冯满天说,“我收徒弟有标准,思想最重要,学习必须有道,有了道自然有了术。做好民族音乐,一面向古人学习,一面向西方学习,这是现代民乐者应有的眼界。”

    冯满天的足迹不仅限于朝阳,他还将阮文化带向了世界。2015年5月,他在意大利世博会与12个国家的舞蹈家、音乐大师为世界观众送上了一台精彩的舞剧,从当代的艺术视角表现东方艺术。在这个项目中,冯满天负责作曲、编曲、演奏,没有上过音乐学院的他,所有的音乐创作方法都来源于音乐实践,让他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他说:“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带着我的音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将中国阮文化发扬光大。”     (张雪迎)

    郭怡:传承红色精神展示现代朝阳

    【个人名片】

    郭怡,女,198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康辉旅游集团教科事业部总监兼康辉集团北京教育科技公司总经理,曾获文旅部2023年“乡村文化带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22年‘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校外实践活动优秀个人”“2022年首旅集团党建宣讲员”等荣誉称号。

    初见郭怡,很容易被她自信的笑容感染。带着团队在公司做党建课程策划,跑到远郊的红色试点村挖掘红色文化,做好爱国主义红色教育,这是她每天忙碌而充实的日常。有时候出去很远,在村子里一待就是半个月。

    谈起为何从事红色文旅工作,郭怡说:“我家党员比较多,从小学起,晚上七点总会跟着大人看新闻联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大学毕业后,郭怡进入康辉集团从事红色文旅服务业务,这一干,就是十六年。

    2016年,康辉集团策划了形式新颖的红色教育课程,郭怡带队全程参与了内容的策划。第二年,集团筹划了“千人重回大别山”红色旅游“专列”活动,具体实施依旧由郭怡担纲。多年来,随着工作的深入,郭怡对红色文旅的理解日渐加深。郭怡说,“我们发现很多红色试点村并不为人所知,我们的工作也是在抢救可能会消失的记忆,用更丰富的红色素材,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会精心组织好红色课程,让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受到教育,让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针对年轻群体,郭怡将课程形式设计得更灵活多样,田野里、广厦间都可以成为红色课堂。有趣的红色活动、话题互动,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每次课程结束,学员们都会受到强烈鼓舞。

    今年,郭怡的团队承接了外省市青年来朝阳开展红色研学项目,带领他们参观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生动的讲解,丰富的活动,让青年党员深入了解了朝阳的“双奥精神”。

    郭怡认为,奥运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把奥运精神和红色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家对爱国主义有更贴近生活的理解。她和团队还帮鸟巢定制打造了一个冠军之路项目,邀请退役冠军运动员来到鸟巢做“一日导游”,向参观者讲解场馆奥运文化。

    工作之余,郭怡会做一些文化类的公益服务。不久前,她和团队带着盲人群体游览朝阳区地标。“我们做了专属的盲人接待服务指南,把朝阳的美丽景色讲给盲人听,让他们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好。”

    最近,郭怡策划了一个关于朝阳区地标的线上线下游项目,让参与者线上了解,线下探访朝阳地标,深入了解北京文化。“围绕‘潮朝阳FUN生活’主题,我们将朝阳区新潮、优质的文旅资源进行组合,穿‘点’成‘线’。”这次,郭怡的策划覆盖了红色旅游和研学旅游,还增加了夜间旅游、休闲潮流等场景,通过历史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新潮融合,全面展示朝阳的城市形象。     (赵辰阳)

    李思明:以创新思维打造特色文创园

    【个人名片】

    李思明,男,1958年生,北京创安利市政建设集团董事长、北京浩华集团总经理,中国职工微电影短视频协会副会长、崔各庄地区文联副主席、北京电力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城市照明协会理事,其打造的浩华文创园是北京网红打卡地,先后荣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市版权保护示范园区及朝阳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称号。

    20世纪90年代初,李思明还是市属国企的一名普通职工。1993年,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涉及电力工程、道路照明、园林绿化等领域。特别是在文创产业方面,李思明看到了无限可能性。于是,他来到崔各庄,投身浩华文创园的打造。

    “要想在文创领域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李思明说。于是,他带领团队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非洲文旅中心就是浩华文创园的一张闪亮名片。李思明在非洲考察时,被非洲独特的人文风情深深吸引,并结识了中国赴非访问学者、纳米比亚凤凰旅行社创始人,二人不谋而合,决定共同创办非洲文旅中心,将非洲文化引入中国,搭建一座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2021年,全国唯一的非洲文旅中心亮相园区。此后,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多个非洲驻华使馆常来这里举办活动。

    除了非洲文旅中心,李思明还创办了浩华公共文化空间。该空间涵盖党建空间、统战活动中心、新阶层俱乐部、社区加油站、文化艺术中心等,为园区入驻企业、属地政府及周边社群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了公益空间。“首届中非农业嘉年华、市委宣传部百姓宣讲、中非文化市集、地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都是在这办的。”李思明介绍道。园区里的BLUE HOUSE、银杏大道等网红打卡地,也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园区完成了光伏发电工程、可移动充电桩专利项目的应用,启动了储能电站建设、清洁能源应用和建筑低碳化改造,扩大了光伏使用面积,实现了园区光储充一体化。”李思明介绍,园区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智慧化、国际化的环境,绿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6%。

    李思明还注重与属地及周边企业的文化互动。他带领园区先后与周边社区、美术馆、养老院等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指尖上的非遗”“景泰蓝掐丝传统艺术会”等。

    李思明认为,文创园的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他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着力将园区打造成集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国际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吸引了山下有松、爱好科技、朗净德等40余家品牌名企入驻园区。在李思明的带领下,浩华文创园先后荣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市版权保护示范园区等称号。 (田家园)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