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画家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
田凤银,女,1965年12月生,朝阳区政协委员、朝阳区文联副主席、朝阳区油画家协会主席,田凤银长城美术馆馆长。
作为长城主题油画家,田凤银将生命与长城融合在一起,把弘扬长城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使命,表达她对家乡、对长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从怀柔山区农家女孩到知名画家,30多年来,她行走万里,完成了长城十三关的采风写生,创作了800多幅长城主题油画作品,在法国、挪威等25个国家举办56次长城主题画展,用画笔讲述长城故事。田凤银于2015年和2024年先后两次受联合国妇女总署邀请,参加联合国妇女地位大会,向世界讲述长城故事,以自身的成长历程,讲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与责任担当。她创作的长城油画作品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
田凤银,一个从长城脚下走向世界的画家,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筑起长城大观,不管是在卢浮宫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还是联合国政治舞台,还是纽约时代广场,长城这张中国的名片,都通过田凤银创作的长城油画作品,展示给了世界人民。
平民英雄冰河救起落水女童
高军良,男,1971年11月生,朝阳区东湖街道居民。
2023年11月12日,高军良在北小河附近散步时,突然听到呼救声,他发现一名小女孩落水,情况危急。面对冰冷的河水和未知的危险,高军良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奋力向孩子游去。
救援中,高军良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和肩伤的剧痛,成功将孩子救起,并推举上岸。就在此时,高军良的肩伤导致胳膊无法动弹,关键时刻,在路过群众的帮助下,高军良才惊险上岸。
高军良的英勇行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救女孩的母亲敖女士更是感激不尽,她表示是高军良在千钧一发之际的勇敢行动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和他们的家庭。
高军良的英勇事迹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他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感动时代的力量,展现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他的无私奉献不仅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更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退役老兵两次勇救落水者
覃文强,男,198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亮马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部员工,曾在北京服兵役。
2023年10月29日凌晨,覃文强在亮马河南岸夜间巡视时,突遇一名女子落水。面对紧急情况,覃文强迅速反应,一边奔赴现场,一边用对讲机通知周边岗位人员。到达现场后,他发现情况危急,不等同事赶来便毅然跳入刺骨的河水中,成功救起落水女子。
第二天,落水女子和家人一起向覃文强表达谢意,并送来一面“见义勇为 人间大爱”的锦旗。2024年1月,朝阳区民政局向他颁发了北京市见义勇为证书及奖章。
救人,覃文强不是第一次。早在2013年春天,他在度假村游玩时,就曾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女孩。面对家长的感谢,他只是淡然一笑,确认孩子安全后便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覃文强在工作时认真负责,发现需要帮助的客人及时施以援手,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急,我来想办法”。
覃文强虽已退役,但他仍牢记军人使命,时刻准备着帮助他人,发扬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与“服务”,传递爱与温暖。
“扫地僧”自学英语传文明
张建娜,女,1974年8月生,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队使馆班班长。
张建娜来自河北保定,2012年入职朝阳环卫,秉承“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从一名环卫清扫工成长为现在的使馆班班长,所带班主要负责亮马河南路至朝阳北路、东三环至新东路路段范围的清扫保洁任务。任务区域覆盖了繁华的三里屯商圈周边街道和56处驻华使馆区,共十余万平方米的道路、街巷以及300余个果皮箱,区域内外籍友人较多。为了便捷市民出行,守护城市“最美颜值”,擦亮大美朝阳国际名片。多年来,张建娜坚持自学英语,为周边外籍友人指路,被称为“草根外交官”。2024年,她作为宣讲员加入“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作为朝阳环卫一队一分队使馆班班长,她获得2022年度“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同时,她也是使馆区的一名“草根外交官”。张建娜用十年的坚持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帮外国友人指路、解决问题。她认为,学习多了自己就自信了,帮助人帮助得多了自己的幸福感也就强了。张建娜用手中的扫把描绘城市风采,用自己的热情和微笑让外国人感受到了北京的热情和朝阳区的“国际范”。
国防科研做贡献耄耋之年传精神
魏继友,男,1939年9月生,中共党员,朝阳区第十一军休所军休干部,原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魏继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曾就职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国务院首批任命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装备部导弹航天测发专家组常任专家。
魏继友长期从事我国“两弹一星”地面设备的科研设计工作,先后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东风5号”洲际导弹地下发射、“神舟”飞船等发射保障任务。他曾提出“双塔合一”的地面发射装置新设想,为国家节省资金600多万元。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先后设计了天桥剧场、山东大厦剧场、深圳世界之窗环球舞台等,为我国的机械化舞台设计与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近年来,他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大型报告,以亲身经历大力宣扬“两弹一星”精神。他被评为北京市第七届十大军休榜样。
魏继友还参与国家许多重大工程的设计审核工作。他先后参加了几十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完成了70多台(套)设备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其中三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四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多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拾金不昧好保安善举传递正能量
张力东,男,1970年7月生,北京安铁保安公司三里屯工体南路东段排水大院保安班长。张力东曾在沈阳军区某支队服役,并获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两次。
2024年6月17日下午,张力东在片区巡查、疏导时见到一个黑色的背包,他先是一边看着包一边等失主回来取,结果迟迟没人来认领。张力东便把书包拿到保安室查看录像,他惊讶地发现里面装有10万元人民币、一个钱包、一个吊坠和一部手机。“我们这个地方挨着朝阳医院,万一是人家看病的救命钱怎么办,失主得多着急!”张力东说,“幸好包里还有部手机,可以等着失主打来电话。”
一番等待后,丢了包的吴先生终于打来了电话。张力东为了核实身份,一一询问对方包内物品的细节。当确认包内物品无一丢失,吴先生激动地说,“遇到这位大哥,真是太幸运了!”
其实就在捡到10万块的前不久,张力东在执勤过程中还捡到一位女士的手提电脑并还给了失主。“不是咱的东西,咱不能拿。我家虽然不富裕,但我首先是个党员,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张力东说。
“面人郎”融汇古今弘扬非遗
郎佳子彧,男,1995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
郎佳子彧自幼就对面塑技艺感兴趣,他把承袭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创作《山海经之火神祝融》《封神》《三英战吕布》、抗疫题材作品《钟南山》《巾帼》等,发布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面塑技艺,粉丝超300万。
社交媒体上,郎佳子彧保持每周更新两条短视频的频率,镜头里的郎佳子彧阳光帅气,认真专注。从筛面、和面、蒸面、调色,到构思、塑形、捏制,每一步郎佳子彧都精心对待、仔细雕琢。
工作在朝阳区的郎佳子彧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冬奥会期间向各国元首现场展示创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参与北京文化论坛、2023年京津冀消费季等重大活动,策划开展“百年散步——面人郎家族面塑艺术展”。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北京市百姓宣讲员参与巡回宣讲,开展面塑文化推展活动百余场,受众逾5000人,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赴“中缅边境线”,为贫困地区送去面塑文化体验。
老科学家百场讲座播撒科学种子
陈宝钦,男,1942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朝阳区“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兼职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全国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委会秘书长,从事微光刻与电子束光刻技术研究。
陈宝钦教授亲历中国光刻技术发展六十年,在这几十年间,他坚守着微电子微光刻阵地,坚持做好每一件平凡事,坚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致力于研究并应用光掩模制造与光刻技术。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光刻技术从无到有的整个发展过程,也践行了年轻时许下的诺言: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陈宝钦依旧精力充沛,心态年轻。他的日程表被《微电子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课程和微电子相关科普讲座填得满满当当。
陈宝钦每年在全国各地开展近百场义务科普讲座,自带“干粮”,自掏腰包,乐此不疲。他说,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品消费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半导体产业从业人员,但人均产值不足,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微电子高质量人才。从娃娃开始,进行微电子科普,加强微电子一流人才培养,现实意义重大,未来影响深远。
骑手热心公益无偿捐献骨髓
刘壮,男,1995年1月生,预备党员,现为将台区域美团骑手。2013年9月应征入伍,在部队中考入襄阳士官学校,于2015年12月退伍。
退伍后,刘壮开始义务献血,至今已累计献血10次,并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2021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血液病的11岁孩子匹配成功,他毅然决定捐献。为此,他辞去工作,全心准备手术,瞒着家人默默付出。手术成功后,他留下给患儿的玩具汽车便悄然离开。
在工作中,刘壮同样展现出爱岗敬业的精神。他迅速适应外卖骑手的岗位,从最初只能送20单到最多能送80单,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准时送餐上门的同时,他还真诚地说一句“祝您生活愉快”,四年来他的送单好评率近100%。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骑手社区APP上发表文章,分享送餐技巧,传递正能量。
刘壮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成为“将小爱”党建项目的推广大使。他不仅向大家介绍项目服务,还为项目推进建言献策。他常备工具箱和牵引绳,帮助路上有困难的车辆,还申请在站点内增加理发工具,为骑手小哥们无偿理发。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满腔热诚暖旅客十年志愿为人人
马成朋,男,1974年12月生,京徽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
马成朋是北京市重点站区的一名志愿者,从2015年在北京西站服务以来,他已经带领志愿者在重点站区(北京西站、北京站、北京朝阳站)服务了近10年了。
北京朝阳站开通后,马成朋一直组织志愿者在北京朝阳站开展春运、暑运、北京冬奥会和重大活动保障以及常态化志愿服务。他们用耐心、细心的服务温暖每位回家的旅客,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马成朋多年如一日坚持参加志愿服务,在他的感召下,广大青年学生、企业党员团员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通过活动培育志愿者奉献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目前,马成朋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3600小时,圆满完成各项志愿服务保障工作,成为志愿服务中的典型榜样。他也荣登中共北京市委社工委“北京社会好人榜”,获得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颁发的首都最美志愿家庭、首都最美志愿者、北京冬奥会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志愿事迹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广泛报道。
建立“常乘客”机制护航群众出行
尚长平,男,1989年7月生,中共党员,小红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大使,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宋家庄站派出所副所长。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铁民警,尚长平将首都公交公安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把“站区”当“社区”。他与海关、法院等单位联合成立普法联盟,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普法宣传和安全教育。通过建立“常乘客”志愿服务机制,让每一位乘客都成为平安出行的参与者、守护者。在总队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和研发团队一起制作了“最美常乘客”微信小程序,实现派出所警务数字化转型,持续为建设“平安公交”、保障群众“平安出行”贡献力量。
“闲不住、停不下”是大家对尚长平的一致印象。这个身材高大、内心火热、眼中含光的“阳光开朗大男孩”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加入公安队伍的十年里无数次“破圈”,不断提升着地下交通乘客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尚长平创新探索新时代公交公安“枫桥经验”,将“群防群治”的理念灌输给每一家单位、每一个人,逐渐扩大“朋友圈”,发动身边力量,共同守护百姓出行的安全畅通,他所凝聚的能量像一滴滴水珠汇聚成大海,推动着“平安公交”“平安北京”这艘大船笃定前行。
“最美公交卫士”守护百姓平安
何一飞,男,1998年7月生,中共党员,小红门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服务分队荣誉分队长,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四惠站派出所民警。
何一飞成长于一个军人世家,姥爷和父亲都是军人。他深受父辈从军经历影响,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男子汉,而这个梦想也促使他在高考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警察学院。
2021年4月,毕业后的何一飞踏入了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四惠站派出所。面对从零开始接触的基层工作,何一飞冷静地分析自身的短板不足,不断学习和进步。何一飞始终冲锋在侦查办第一线,无惧危险、敢打敢拼,无论是连续30小时蹲点抓捕的艰辛,还是精准研判、决断如流的果敢,都展现了他过硬的素质。三年里,何一飞共参与办理了200余起刑事和治安案件,辛勤付出和卓越表现,使他荣获2023年度“最美公交卫士”的荣誉称号。
何一飞不仅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还经常帮助其他民警,主动交流,互相支持鼓励。何一飞的故事是众多青年民警的缩影,他们用赤诚之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警察荣耀”,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十年暖心经营引领诚信风尚
姜华梅,女,1978年9月生,“苏梅剪艺”理发店店主。
姜华梅来自江苏,2000年至2024年5月,在朝阳区东湖街道望京西园一区经营“苏梅剪艺”理发店。24年来,因诚信经营、尊老爱幼、暖心服务、手艺过硬、质优价平,在周边居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2024年5月,因租用的店面面临整体升级改造,姜梅华关闭了“苏梅剪艺”。关店前她在工地围挡上立了一块醒目的牌子,深情地写道:“苏梅剪艺要撤店了!有卡顾客请尽快前来退卡,感谢二十多年以来的支持帮助。为感谢老顾客,您前来退卡的同时让我剪艺免费给您做一次头发吧,不收取任何费用。”
姜梅华的诚信感动了社区居民,传递了正能量,社区居民纷纷在社交平台表示不舍。其事迹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市级媒体和新媒体传播,读者和网友们纷纷为诚信好店好人点赞。
后来,在街道和顾客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姜华梅的新店在原址附近重开,店面比以前更大,环境更舒适。新店开张后,客人络绎不绝,老顾客纷纷前来支持。姜华梅表示,重新忙起来,感觉温暖又踏实,她将继续以诚信和热情服务顾客,为地区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老人地铁命悬一线医学生出手相助
马威望,男,2000年1月生,共青团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
2023年11月1日,马威望当日规培入科培训结束,下班返校途中于北京地铁1号线成功救治1位突发心脏骤停的老人。当时,老人在地铁行驶途中突然陷入昏迷并倒在了马威望的肩上,马威望赶忙和老人家属一起将其抬到站台上,在等待120救援过程中,马威望凭借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老人可能是心搏骤停,便立即为老人进行了持续的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后经急救人员用AED为老人进行除颤,老人渐渐恢复了意识,并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事后老人及其家属多次联系马威望想要表示感谢,均被其婉言谢绝,他表示:救死扶伤是一位医学生应当做的事,也是一位新时代青年应当有的觉悟和担当。
在校学习期间,马威望表现良好,踏实低调,潜心学业,热心参与公益、志愿服务。“行大医,担大任”,他时刻将“责任”二字记于心中,多次参加东直门医院导医活动。导医值班期间,他认真负责,积极主动,面对每一位寻求帮助的患者,力求以自己最佳的服务态度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赢得了同学、老师及患者的一致好评。2023年被评为“京诚客”典型代表。
榜样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引领主流价值的鲜明旗帜。全国无数道德模范、榜样人物用奉献彰显担当,用行动书写“答卷”。他们这些平凡的善举,如星星之火在华夏大地上传递,聚合成耀眼的光,点亮向上向善力量,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现选取部分在朝阳区工作、生活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北京榜样的先进事迹开展广泛宣传,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引导朝阳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