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3版: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03版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实践

第04版
资讯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好学”就在家门口
崔杨

    首席记者 崔杨

    秋高气爽的时节,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迎来了首批新生——

    实验学校到底有多实验?这里的教室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学习工作室”,教师也成了“导师”,目标就是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索中与知识来一次“神奇之旅”。

    从主动敲开名校大门求合作,到正式签约共同办学,再到全新校舍开门迎新,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建设,这所百姓期待的学校,以全新办学模式亮相,耳目一新的校园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

    教育是民生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朝阳区始终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内扩外引”组建21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持续推动国际教育、科技和艺术特色办学发展,综合性高中、特色化高中“双强”推进,中高考成绩不断取得新突破,“宜学”朝阳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前进。

    规划先行 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

    城市发展到哪里,学校就建到哪里。

    在2021年4月25日发布的《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朝阳区首次明确提出“南部崛起、东部跨越、北部提升”发展战略。

    聚焦战略属性,留出空间,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让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的重中之重。从此,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朝阳区动作频频——

    2021年12月13日,朝阳区与北京市十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聚焦“南部崛起”发展战略,选址位于朝阳南部的王四营乡。两年后的今天,北京市十一学校已经将最新教育成果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带入朝阳南部地区。未来,十一学校与朝阳区合作共建的全市首个科学高中——北京科学高中也将落户于此。

    无独有偶,2023年12月底,在“南部崛起”关键所在的十八里店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朝阳港校区)一期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开工,九年一贯制的义教部计划将于2025年交付使用。

    在东部地区,朝阳区教育领域规模最大的单体学校——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正在加速建设,3390个学位预计将于明年9月交付,跑步前进的北京中学再添新力量。

    再看北部地区,由朝阳区和北京化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五所大学联合打造的北京中学科技分校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未来,这里将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让孩子从小形成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

    ……

    建设一校、带动一批、辐射一片,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2019年以来,朝阳区高起点推动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学校19所,新增学位1.6万个,实现优质资源100%全覆盖。

    这背后,是朝阳区对“宜学”的深邃思考与发展决心。

    积聚资源 教育强区加速形成

    如何激活教育发展“一池春水”,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朝阳区聚焦“名师、名长、名校”,大力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专家型教师,截至目前,全区市级特级校长29名,特级教师285名,正高级教师218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07人,各级各类骨干人才占全区专任教师的58.1%。

    集团化办学让朝阳娃的家长们更加放心——

    从“朝外两间半平房”到分布朝阳区中部、东部、南部、北部的“一校25址”,具有103年历史的朝阳老牌名校陈经纶中学探索出了一条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径: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基础教育,坚持“一个学校、一个标准、一体管理、一体打造”,形成了纵向沟通、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让学生成长不断档,“全周期”培养让更多学生脱颖而出。

    同样是朝阳本土名校,有着12年集团化办学经验的北京第八十中学已经步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将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与初中、小学分别开设衔接课程,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集团化办学打破了学校之间的隔阂封闭状态,让集团内各校“打开门”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促使区域整体形成开放的、互动的、合作的良性教育生态。截至目前,全区组建了21个中小学教育集团,覆盖80%以上公办中小学。

    而“开放”办教育不仅要扩大本土教育品牌,也要依靠“外引”嫁接——

    近年来,朝阳区主动“走出去”,一家一家叩响名校的大门,以“开放”的心态,将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入区办校,相继与十一学校、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这些全市“名校”签订合作协议,将新建学校纳入名校集团化管理的优质发展快车道,为“宜学朝阳”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见证着具有朝阳特色教育强区建设进程的加速度,“汇聚各方力量,为朝阳区带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品牌文化,激起了区域教育改革的一波又一波浪潮。”朝阳区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有到优 聚焦改革成就特色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好学校,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如今,每一位走进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孩子,都会被学校“为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所打动。面积略显局促的校园中,竟挤出了体操、服装设计、游泳、拳击、数字体育等53间个性化十足的专业教室,心仪的课程自己选、上个小学“顺便”拿几项发明专利……在这里都不是幻想,而是每个孩子对自己潜力的探索,这种探索,也让孩子们从乐学、会学、善学中感受“幸福”的真正含义。

    近年来,朝阳区持续拓宽改革视野,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设28所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打造41个市级高水平艺术科技社团、85个区级学生优质科技社团,北京科学高中、传媒特色高中纷纷落地,见识广、视野开、不怵场、阳光向上、成绩优良,成了朝阳娃的代名词,更多的孩子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孩子们也有了更多选择。

    不仅如此,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窗口,朝阳区还拥有总量最大、种类最全、课程最丰富、服务对象最多元的国际教育资源,“开放”的环境、融合的模式,吸引了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名学生在这里接受国际教育。

    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这些变化,就在家门口不断“上新”的好学校中得到满足,“宜学”朝阳,正成就着朝阳娃的多彩梦想!均衡布局、优质发展、特色突出的教育资源,也早已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朝阳区投资创业居住的首选理由之一。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城乡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让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校长引领有朝阳特色的教育强区行稳致远;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改革路上不断前行的“宜学”朝阳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记者手记

    “开放”办教育也是“宜学”朝阳的诚意

    当一个地区有“开放办教育”的勇气,那它已经走在敢于创新的道路上了。

    不论是大力支持将十一学校引入朝阳区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还是主导“樱花五校”联合办学的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都用“有情怀”来形容朝阳教育发展,这份情怀是对“让每个孩子都在家门口享受均衡优质教育“承诺的坚持。

    承诺的兑现,来源于理念的创新。在朝阳,“开放”办教育,“打开”的是顶层设计的思路,将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教育萌芽留出发展空间;“打开”的是尊重教育的胸怀,以一项项务实政策留住“名师”“名长”的心,守住他们的教育情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有朝阳特色的“名校”更加精彩;“打开”的资源共享的格局,让各方主体力量凝聚起来、协同起来,做好现代教育协同机制与政策的设计,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共同奏好教育强区事业的“交响曲”。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什么模样?

    ——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如今,北京朝阳正朝着这“六力”指明的方向加速前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有勇气的改革创新推动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这一系统性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申了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点是2035年。

    道不远、任更重!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