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佳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家庭幸福和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在北京市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学生们可以在一个充满关爱与尊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践行“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构建优质多元的课程体系,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氛围,让校园成为孩子们舒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努力培养一批批“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基础扎实、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
勇立时代潮头 书写高质量办学答卷
9月2日,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家长共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通过师生同台文艺演出等形式,邀大家见证建校十周年的砥砺与辉煌,欣赏学校优质课程全面育人的累累硕果,共同迎接本学年的崭新启航。
合唱表演《和你一样》《萱草花》中,孩子们笑容洋溢,带来暖意融融;国粹文化、钢鼓、管乐、国标、中国鼓默契交融,展现青青将府,勃勃生机;戏剧《燃烧的生命》《狼牙山》《红岩》一幕幕红色经典,厚植学子家国情怀……活动中,师生们同台赞颂伟大祖国,品味古典文化之美,感受校园精彩生活,展现了将府师生不惧困难、直面挑战、勇往直前、骐骥千里的昂扬姿态。
在新学年启程之际,将府实验学校校长董树莉寄语全体学子:“希望孩子们树少年鸿鹄志,跨骏马踏平川,学校将与家长、社会一同,为孩子们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桃花坞,让美好时刻萦绕,让守护奠基未来。”
优化课程供给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4年,将府实验学校正式成立。建校以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了九年一贯的培养体系,实现小学、初中的一体化教育,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不仅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还要为学生奠未来之基,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更要奠国家之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让他们肩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将府实验学校校长董树莉介绍说。
学校构建了“奠基未来课程”体系,即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健康、技术与实践“四大领域”,每个领域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发展课程、专长课程“三个层级”,全面夯实学生基础,同时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跨年级、跨班级实施,学生根据需求,可进行自主选择。
在课后服务方面,学校也进行了系统设计,使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延伸。比如,艺术与健康课程推出了戏剧社、微电影、网球、击剑等一系列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兴趣需求,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发展。
将府实验学校的课程教育,不仅在教学楼、操场和图书馆,还在企业、博物馆和科研基地。
学校推出了“行走课堂文化探寻”课程,组织学生们背起背包、走出校园,在旅途中研究学习。通过课内外融通,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在学习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实践中拓宽进步空间,从而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赋能。
目前,学校研发了历史文化、科学探究、自然生态等京内、国内和国际的“五大类三大系列”研学项目,包括京城博物馆研学、探秘巴蜀文化、探寻江南古韵等十余门课程,深入挖掘研学资源,因地制宜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在行走课堂上,我们采取行前准备、行中体验、行后展示‘三段板块式’实施范式,让学生参与甚至主导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学生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实地考察研究,到最后解决问题并展示交流成果的整个过程,真正培养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将府实验学校校长董树莉介绍说。
做好科学加法 培育未来科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多年来,将府实验学校开齐开足各学段科学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实践过程,在教育“双减”中不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
机器人桌面编程、3D建模智能制造、mDesigner创意编程……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课程,却是将府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日常。学校构建了“课程﹢实操﹢竞赛”贯通式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创新融合,通过阶梯式连贯教学体系,全面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素养,让将府学子赢在未来。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主动挖掘科学素养元素,通过“科学﹢编程”“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劳动教育”等跨学科综合课程,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之间提升科学素养。
课堂上,孩子们是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小工程师,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一件件创新作品,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学校教师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精神、感悟科学价值。
做好科学教育,同样离不开校内外的协同培养。学校深化实践育人,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学生们观看航天发射,与航天科学家面对面,体会祖国科技发展的力量,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在享誉全球的顶尖科学馆——新加坡科学馆,同学们开展科技主题课程的学习,在实验课堂中用现代化的手段探索DNA的奥秘,感受新奇、有趣、创意的科技魅力;在南洋理工大学,同学们走进机器人的世界,从组装“战车”到全英文汇报,从设计赛道到相互“踢馆”,在思考、实操、合作、交流中感受科技魅力,攀登科学高峰……
近年来,将府实验学校还以国家白名单竞赛和区域性比赛为重点,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教育部认证的“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以及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2023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2023年滑铁卢大学Gauss国际数学竞赛、DI创新思维竞赛、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等中小学生科技类赛事的获奖名单中,都有将府学子的身影。
学生秦丹蕾初入社团时,对设备一无所知,在老师的鼓励下,她明确目标,奋勇直前,先后获得国赛第四名、全国冠军等诸多荣誉。“我在比赛和训练中一次次蜕变、一次次成长,这些成绩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辅导,他们赋予我底气、坚持和自信,成为更好的自己。”秦丹蕾说。
强化师资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数学有趣,数学好玩!”在将府实验学校,初中部的数学教师胡莉红走进小学部六年级,为学生带来“玩转方联”课。借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胡莉红引出“方联”的概念,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感悟到有序思考的魅力,开启寻找不同的方联之旅。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积极发言到主动思辨,多角度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逻辑思维更加严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堂,将府实验学校努力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校内学习高质高效。多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尝试、探索、教研和改革,打造多样化的课堂,优化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学科丰富性的特点,通过中小学携手教研及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贯通培养能力。
在传统学校中,由于小学与初中教师沟通少,教师对彼此负责教学阶段的教材和体系不熟悉,容易造成小学、初中各管一段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府实验学校以中学为龙头,带动小学课堂教学,以初中物理、化学学科为例,由初中教研组梳理出学科的重点内容后,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有效对接,开展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学习兴趣,筑牢学习基础。
不仅如此,学校还先后申报多项贯通培养课题研究。依托课题研究,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同题异构”教研活动,探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教授相同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堂学习要高效,课后作业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的重要载体。学校重塑作业设计的核心理念,从作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入手,摒弃使用“刷题”练习的做法,在作业管理上实行“四减”,即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减无目标的布置作业,减书面作业;同时进行“四增”,即增有利于兴趣激发的作业、增有利于知识巩固的作业、增有利于技能训练的作业、增有利于能力培养的作业。
“我们希望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让孩子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府实验学校校长董树莉介绍说。因此,学校加大学科融通和学科应用背景,突出了实践性,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把学习任务和具体的情境、真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制作“最喜欢的《三国演义》人物”任务卡、设计一项既合理又有吸引力的家庭抽奖活动、动手做一份个人专属日历……让学生将解决学科问题融入校园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校园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率的“双提升”。如今,学校已连续7年蝉联朝阳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面向未来,将府实验学校将以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努力打造教育教学质量上乘、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人民信得过的一流学校。”将府实验学校校长董树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