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是人大创新监督工作方式的有益探索,是调动代表积极性的有力举措,体现了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确保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刚性和实效。本届以来,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下,教科文卫委员会紧扣常委会年度重点议题安排,围绕中关村朝阳园发展、“博物馆之城”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发展,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把专题询问作为重要监督方式,积极尝试,先后协助常委会组织开展了4次专题询问会,取得良好效果。
精心谋划,夯实基础。按照“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监督组合拳的工作要求,将专题询问工作纳入议题监督总体方案,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协同联动开展。将调研作为做好专题询问的基础性工作,分专题、分层次深入调研、摸实情,对监督议题涉及的情况、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中医药专题询问准备工作中,先后组织代表136人次,调研视察17个点位,了解不同主体的情况。将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作为提高询问针对性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专题询问准备过程中,选择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乡、社区、养老机构、物业公司、科技企业和居民代表等相关人员开展了10场座谈,深入了解各方看法和意见,使专题询问更具民意基础。
周密组织,确保实效。一是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节点,细化责任分工,将找准问题作为专题询问的关键点,对问什么、怎么问、怎么改、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等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和预测评估,真正使问者问出疑惑、问出要害、问出责任,使答者答出原因、答出对策、答出承诺。二是组织有序,提前召开沟通会议,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专题询问整体安排,并围绕重点问题进行沟通;提请主任会议专题研究,确保专题询问主题明确,方案科学有效;提前联系委员,落实询问方向,沟通询问问题,为高水准召开专题询问会奠定基础。三是突出刚性,按照统一安排,专题询问作为常委会会议的有机组成,明确询问主体为常委会委员,突出常委会监督的本质属性;促进“追问”环节常态化,对复杂问题、回答不到位的,支持委员连续追问,一追到底,不打折扣;针对政府回答时间过长、介绍成绩过多的情况,严格规范问答时间,会上采用计时器,确保回答简明扼要、干货满满。
成果转化,形成闭环。一是专题询问会后,及时梳理汇总问答内容,作为常委会会议配套材料,为委员审议提供支撑。二是对询问中发现的问题,持续开展调研,并纳入审议意见。三是在后续的跟踪监督中,将询问中发现的问题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持续深入跟踪。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专题询问在内容、程序、要求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发展,已经成为区人大常委会一种常态化监督方式,并在监督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