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下粮草,惠古都民生;守人间正道,敬天下苍生。一个700年前的科学家到底有多牛呢? 他可以用算盘测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现代计算结果只差26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使用了“海拔”概念的人;小行星、月球上的环形山14以及中科院里的“LAMOST望远镜15”都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还有更牛的是,他还建造了北京的经济命脉。
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南北运河通航,从南方运来的漕粮物资,都源源不断地“挤”到了通州。走陆路再到大都,走起来效率低、损耗非常大。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大咖闪亮登场了,他就是我国元代伟大科学家郭守敬。
当时他接到任务之后,运用海拔高度的测绘方法,对西山到通州的水路进行了详细勘测,并亲自带队施工。
郭守敬经过反复勘测,决定自京北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泉水,先让它向西流,再折向南流,一路与一亩泉、榆河、玉泉诸泉汇合,并截取沙河、清河上游之水,一起流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然后,再从瓮山泊经长河、高粱河流入和义门(今西直门)到积水潭(又名海池,即什刹海),为停渊,再从积水潭东边的万宁桥(俗称后门桥)流出,经东不压桥,沿大都皇城的东墙,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往南,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今崇文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区张家湾以西的高丽庄,汇入白河,全长约82公里。由于大都比高丽庄(今北京通州西十二里)要低不少,坡降过陡既不宜逆水行舟,水大的时候,河水还容易走泄。于是,郭守敬又沿河每10里设船闸一处,每处建上、下闸门两座,两闸之间距离大约1里。一共设了24座闸。用时不到两年,一条直通大都城内的人工运河就完美竣工了。
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将近二三百万石(约三千万斤)的粮食从南方直接运到大都城内。朝阳区境内的这段通惠河也被誉为北京城的经济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