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报
2024年03月31日

下载朝阳报客户端

第03版:芳草地03
版权声明

《朝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朝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朝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朝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朝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观朝追梦》之水陆要冲(二)

郑和之名与郑村坝之战

    扫码观看视频讲解

    郑村坝之战,奠定北京皇都城;马三保勇猛,受赐郑姓下西洋。

    坝河堪称古都北京东郊的“门槛”,历来被视为京东重镇。坝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一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漕运作用,作为七坝中的郑村坝,既是坝河上重要的坝闸,也是漕运沿线的重要码头。

    著名的大航海家郑和,居然曾是一名悍将,而他的传奇故事正是在朝阳区的这条河流开始的。

    郑村码头公园的牌楼上写着两个字——郑村,是指坝河七坝之一的郑村坝,在靖难之役中,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改变了许多人命运的战役——郑村坝之战。

    靖难之役,手握八万燕军的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五十万大军就在此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大战。就在燕军危难之际,马和给朱棣献出了妙计,他亲自率领几百名骑兵直捣对方大营,逆转了战局,帮助燕军反败为胜。朱棣大喜过望,就以“郑村坝”为名,给马和赐姓为郑,此后名为郑和。没错,他正是那个原名叫马三保,后来七次下西洋的郑和,为什么跟着朱棣混的时候叫马和呢?

    原来在他11岁那年,明军攻入云南,马三保因为年纪小,脑袋倒是保住了,可有的部位却没能保住。一夜之间,他从贵族少年,变成了小太监,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连名字都改叫马和。就这样,他从“马三保”成了“马和”,最后又变成了“郑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