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资讯

第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生物数据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王佳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之一,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基础上发展而成。中心面向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立生命与健康大数据汇交存储、安全管理、开放共享与整合挖掘的研究体系,研发大数据前沿交叉与转化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支撑公益性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拥有一支年轻、有理想且富有战斗力的多学科背景交叉团队,在中心主任鲍一明的带领下积极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科技价值观,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已连续6年被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核酸研究》称为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齐名的国际主要生物数据中心,获得国内外领域同行的高度认可,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追赶国际步伐建立生物数据中心

    世界上被国际认可的生物信息中心有三个,分别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和日本核酸数据库DDBJ,他们共同掌握着国际上主要的生物数据资源。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老一辈院士开始呼吁建设国家级的生物数据中心,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提起生物数据,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它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实,生物数据和石油一样,属于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在生物学、医学甚至农学等学科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主任、团队带头人鲍一明说,传统的生物学是观察型学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和医学将过渡到数据科学,所以在未来,生物医学领域的数据也会因此而呈爆发式增长。“我们的地球上有近80亿人,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各不相同,使用生物大数据,就能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给出最精准的治疗方案,或者在人们健康的时候,能提前预知身体可能出现的病变,为预防工作提供一个可靠的指导。”

    鲍一明曾在美国国立科研机构工作多年,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病毒基因组注释和病毒进化与分类等方面研究,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2017年,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怀揣“一定要为祖国建成自己的生物数据中心”的理想,毅然回国,加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从最初的30人发展为如今的120人,整个团队氛围和谐温馨,日常工作团结协作,聚焦海量生物数据孤岛和存管用问题,努力建成了面向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和重要战略生物资源的多组学数据汇交、存储、共享体系,形成了组学“数据——信息——知识”一体化资源系统,并迅速成为被国际同行认可的全球主要生物数据中心之一。

    实现“零”的突破为国家项目提供重要支撑

    2019年,国家批准成立“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引领生物信息学科发展。“中国是生物资源大国,每年产生超过20PB的生物数据,占比全球的20%,与美国并列为贡献生物数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缺乏被国际认可的公共数据平台,导致国内产生的数据必须存储到欧、美、日主导的国际数据库方可得到国际认可。”鲍一明介绍说。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中心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于2016年完成大数据中心数据库框架建设,发布组学原始数据归档库(GSA),成为国内首个被国际期刊认可的组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并在国际权威期刊《核酸研究》数据库专刊发布中心数据资源,引起领域内科学家的重点关注。

    此外,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支持下,中心牵头建立了以我国为主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和健康大数据共享联盟(BHDB),当前已与12个国家的28个机构建立了数据共享和科研合作关系。

    在团队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截至2023年8月,中心生物数据资源总量超过31PB,支持各类科技项目15000多个,可提供一站式数据递交和中英文服务,发布的数据编号被全球各大主要学术出版集团认可,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生物组学数据汇交共享严重依赖国际数据库的问题,为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的汇交共享、安全管理和挖掘利用,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研究计划及任务的科学数据安全管理和开放共享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心还经过日夜奋战,于2020年1月22日率先开发上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毒信息库(RCoV19),整合并持续更新全球公开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实现数据汇交整合、审编质控和开放共享,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为病毒的分类溯源、传播机制、致病机理研究以及新冠肺炎的精准预防等提供了多方位支撑,为科技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未来,鲍一明表示,科研路漫漫,期望国家可以对生物信息学的作用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也希望包括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可以积极投身到我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来,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王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