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芳芳 张慧娇
实践,书写答卷;时间,见证蝶变。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好首都”的总要求,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把握好‘舍’和‘得’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开出了一剂“良方”。
十年来,北京朝阳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腾退低效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南部崛起”战略,系统设计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减量发展”这道“大题”中交出了优异答卷。
减量瘦身
“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为首都发展整体把脉、系统开方。
按照“精简规模、减负功能、紧缩空间”思路,朝阳区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不符合首都功能战略定位的功能退出,为推动区域功能优化腾退空间。
骨头要捡最硬的啃。2014年,朝阳将疏解工作第一枪瞄准西直河石材市场。
西直河石材市场曾是北方最具人气的石材集散地,但因低产出、高耗能的产业特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为此,朝阳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对西直河石材市场进行腾退。短短一年时间,550家石材企业、3000余家个体户顺利疏解至河北香河、易县、黄骅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等,迎来了蓬勃发展新契机。
走出去,发展天地更广阔。西直河石材市场这项标志性项目的外迁,形成了比较强的示范效应,先后482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市场等也都在疏解中有序退出。
去存量,才能为城市打开发展新空间。聚焦低产出、高耗水、高耗能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低效产业,朝阳区委区政府坚持不破不立,先舍后得、破立并举,为城市瘦身健体。一时间,西起三环内,东到五环外,北至金盏,南到十八里店,43个街乡乘势而为,开启疏解“加速度”。
十年来,结合“一绿”、棚改和重点项目建设,朝阳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4900万平方米,截止到2023年底,累计完成42.7平方公里净减量任务。
疏存量,也要控增量。朝阳严格管控产业准入源头,坚决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把企业、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坚决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商业项目、大型商务办公项目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为全区探索内涵集约发展新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美而行
“疏”是为了更好地“进”。腾退出的广阔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谋定了方向,提供了支撑。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依托疏解的留白空间,朝阳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城市品质提升的全过程,通过“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
2.04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便是朝阳区“留白增绿”的杰作。从腾退砂石场到拆除违建大院,从开工建设,到精心打磨,如今的公园早已告别砂石“黄”,“盛满”生态“绿”。这处集文化交流展示、户外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亲自然、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生态休闲公园,已成为京城最大“绿肺”。
西直河石材市场腾退后,变身为城市公共绿地;萧太后河沿岸疏解腾退后,打造出马家湾湿地公园;将台地区利用疏解腾退土地建成了将府公园四期……依托大尺度绿化,“一绿”朝阳段率先在全市版图形成闭环,越来越多朝阳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绿色空间,绿意相拥相融,美景触手可及。
当前,朝阳正在全力建设花园城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大尺度绿化的生态底色嵌入群众美好生活。
在大尺度增绿的同时,朝阳区依托腾退出的产业空间,通过“腾笼换鸟”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的“增量”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做好“高精尖”的“白菜心”产业。
将台星地中心落成全市首个中关村互联网3.0产业园;东坝国际商业中心建成运营;山河湾谷创新区、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落地。朝阳区打造了国家广告产业园、北京音乐产业园、E9创新工场、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标杆聚集区……十年间,朝阳以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文化产业为核心的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具有朝阳特色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按照“十四五”规划,朝阳南部地区正借助大体量疏解契机,盘活老旧厂房和集体产业空间,鼓励发展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等业态,打造梯次布局的“科技创新大道”。曾经作为疏解“主战场”的十八里店地区成为“南部崛起”的破局之地。减量瘦身、优化空间布局之后,十八里店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区位和空间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全力打造“数字生活枢纽港、京津协同桥头堡”,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打造产业空间新格局、构建融通高效新生态,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为城乡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居民的生活空间也在疏整促中有了质的提升。劲松114号楼拆除重建项目实现回迁入住,东坝北西区、姚家园三期等9个安置房项目、3.4万人回迁入住。老君堂村疏解多处群租房大院后,打造成为了老北京四合院风格养老院,从功能到形象都有了明显改善。北京科学高中、八十中学孙河校区等规模校开工建设,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开诊运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勉力敬事,拓路踏歌。十年来,一个个提升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补齐民生短板的故事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发生,书写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样本”,也生动诠释了朝阳区在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中的实干担当。
涅槃腾越
疏解,为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供了空间,也为朝阳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区,朝阳区拥有丰富的产业空间资源。按照“南部崛起、东部跨越、北部提升”的发展思路,朝阳区不断释放高品质的产业承载空间,构建起重点功能区为引领、错位协同的发展格局。北京商务中心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奥运功能区五大功能区错位、协同、集群发展。
朝阳区委书记文献多次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的高质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促进产业转型,成为朝阳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发力点。
朝阳一步一个脚印换档提质,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等重要机遇,以功能疏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牢牢把握“三化”主攻方向和“四区”建设目标,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变革为主线,以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新兴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
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重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核心区创新能级,以数实融合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手“疏”,一手“优”。“疏”掉低产出、高耗水、高耗能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低效产业,“优”出产业融合新生态。
十年间,经过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朝阳区金融、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规模逐步提升。2023年,朝阳区地区生产总值达8387.2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93.9%,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十年“疏整促”,“舍”的是非首都功能,“得”的是崭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朝阳聚焦数字经济,全力打造“高精尖”发展新范式。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变革为主线,以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新兴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朝阳区加快构筑“主导产业能级跃升、数字产业势能迸发、特色产业动能十足、传统产业活力倍增、未来产业加速育成”的产业融合新生态。
互联网3.0迅速崛起,紧抓机遇,跑出互联网3.0“朝阳速度”;锚定数字经济新赛道,在全市率先提出成立北京市首个互联网3.0产业基金;加快培育提升新兴业态发展竞争力,着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在朝阳结出硕果,经济在深刻转型中实现提质增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2024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尹力提出新要求。
作为首都经济大区,朝阳区将继续提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实干笃行绘就高质量发展实景图,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彰显朝阳担当,贡献朝阳力量!
促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
整
留白增绿 腾笼换鸟
疏
输出空间 优化功能 减量瘦身
全力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
全区城市绿地面积 1.6万公顷
公园绿地面积6400公顷
“大尺度绿化看朝阳”
2023年朝阳区地区生产总值达8387.2亿元
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93.9%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一绿”朝阳段率先在全市版图形成闭环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4%
朝阳区
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3700万平方米
完成33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净减量任务